刘锦大 吴文珊
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雌雄同株,为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的常绿高大乔木(图1),高可达30m,胸径可达90cm,原产中国及亚洲热带。具乳汁,树冠伞形,树皮灰色,平滑。幼嫩部分稍被微毛,顶芽被银白色毛,有气根。叶互生,全缘,厚革质,浓绿,广卵形至广卵状椭圆形,长10-18cm,宽7-10cm,顶端钝急尖,基部圆形或钝,两面无毛,基出脉3-5条,侧脉每边5-6条,较粗,网脉在背面较明显。雌雄同株,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5-2厘米(图2)。每年有1-3次挂果,有的植株一年四季在不同枝条上均有挂果,不同花期的榕果也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植株上。高山榕喜光,耐贫瘠和干旱,抗风和抗大气污染,生长迅速。树冠广阔,树姿稳健壮观,非常适合用作园景树和遮荫树。
图1. 高山榕植株 图2. 高山榕花序
高山榕花序发育周期分5期:幼花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雄花后期。(1)幼花期。果中雌花没有开放,苞片口苞片紧闭;(2)雌花期。雌花开放,苞片口苞片松动,榕小蜂进入果中进行传粉和产卵;(3)间花期。胚芽和小蜂的幼虫在子房中发育,接受幼虫的子房发育成为瘿花;(4)雄花期。雄花成熟,瘿花中的小蜂也发育成熟准备羽化,隐头果变为橘黄色;(5)雄花后期。隐头果中的种子成熟、隐头果变软。
高山榕的传粉者有2种,主要的传粉者为高山榕小蜂(Eupristina altissima,图3,图4),另一个为新种(Eupristina sp.)数量较少,这2种(雌)蜂的主要区别在身体的颜色和触角索节上。前者的身体颜色较黑,触角索节为4节;而后者的身体颜色相对较黄,触角索节为3节。高山榕传粉小蜂的雄虫无翅,具强大口器,相对高山榕果内的其它无翅雄虫来说,头小,胸长,腿部的前后肢膨大(图4)[1]。
图3. 高山榕小蜂雌蜂 图4. 高山榕小蜂雄蜂
高山榕花序顶部有被苞片所覆盖的口,为榕小蜂等昆虫进入的通道。高山榕的花均为单性花(有些花序内有少数两性花),花小,着生于封闭囊状的肉质花序轴内壁上形成聚花果。雌雄同序,每个花序内有雄花和雌花。雄花散生于花序内壁,形态分两种:短花柄和长花柄,雄花花被为4枚,雄蕊一枚,两个花药囊(图5,有少数雄蕊两枚,或具两性结构)。雌花有三种,无花柄,短花柄,长花柄;无花柄的雌花花被为3,花柱较长,子房由花被包住,分布在底层;短柄的雌花和长柄的雌花花被为4,花柱较短,子房由花被包住,分布在中上层(图6)。
图5. 高山榕花序中的雄花 图6. 高山榕花序中的雌花
高山榕的果实成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留在母树上,种子无休眠期,在果实内就萌发。首先是胚根突破种皮生长,丰富的根毛能够吸收隐头花序腔内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图7)。由于花序苞口的存在,花序腔边缘的湿度高于中央部分,因此胚根伸展到一定长度后,受水分的吸引,多反折向花序腔边缘伸展,根尖插进层层叠叠的花丛中(甚至花序托中)能够吸收到充分的水分和营养,然后子叶从种皮中脱离(图8),不久花序凋落,只要落在适应的环境就能长成幼苗。
图7.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生长 图8. 高山榕种子的子叶从种皮中脱离
胎生植物分为营养体胎生植物和种子胎生植物两种类型。营养体胎生植物,指植物地上部分的营养体在母株上发芽生长为芽体,芽体(2n)接着自然脱落、生根并生长为新的植株。进行营养体胎生繁殖的植物种类较多,分布范围较宽,多数由草本植物所组成,共12科18属40种(含1亚种、7变种、2变型),例如胎生狗脊(woodwardia prolifera,图9)、景天科的落地生根(Bryophyllum pinnatum,图10)。种子胎生植物,指种子成熟后,在果实未离开母树前萌发为幼苗,幼苗然后随果实脱落并发育为新株。中国胎生植物中进行种子胎生繁殖的植物全部由木本植物所组成,主要为红树植物,共3科6属l1种(含1变种)[2],以及裸子植物中的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3]。种子胎生又分为显胎生(胚轴长出果皮之外,逐渐长成柱状幼体,繁殖体即幼体,例如水笔仔Kandelia candel,见图11)和隐胎生(胚轴不长出果皮之外,例如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见图12)。
高山榕种子胎生现象的发现为种子胎生植物增加了新成员。植物的胎生繁殖丰富了植物繁殖的途径,有利于种群的传播、扩散和数量的增加,增强了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这对于植物种群的繁衍、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及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图9. 胎生狗脊 图10. 落地生根
图11. 水笔仔 图12. 白骨壤
主要参考文献
[1]谷海燕,杨大荣,张光明,等. 2003. 高榕隐头果内寄生蜂种类及生态学特征初步观察. 生态学杂志,22(2):70-73
[2]张锡成,任林昌,陈季恂,等. 2004. 中国胎生植物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2(4): 90-91.
[3]吴世福. 2002. 胎生罗汉松. 植物杂志,(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