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耳熟能详的“鸠占鹊巢”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喜鹊的巢被斑鸠占住”。若囫囵一听说得真有那么一回事,但事情的真相却是斑鸠蒙受不白之冤。斑鸠为何无辜?“鸠占鹊巢”的幕后黑手又会是谁?我们必须逐一考证,找出问题背后的谜底,才能为斑鸠证明清白。
珠颈斑鸠和幼鸟| 图源网络
斑鸠是人们熟悉的形似鸽子的鸟类,它们都会筑巢。如珠颈斑鸠、山斑鸠等,常以细小的枯枝营巢于枝叶茂密的树上。其巢虽然稀疏简陋,但毕竟是自己建造的,并非强取豪夺而来,住得格外放心。查阅现有文献资料也未见有斑鸠占巢的记载。那么,这占巢之“鸠”究竟是什么鸟呢?就目前所知,在我国境内,会侵占他鸟之巢者有:鹰类的红脚隼和杜鹃类的大杜鹃(俗称布谷鸟)、中杜鹃、小杜鹃、八声杜鹃、四声杜鹃、鹰鹃、噪鹃等十多种。其中红脚隼常占喜鹊的巢;鹰鹃和噪鹃常占用喜鹊、灰喜鹊、灰树鹊、红咀兰鹊的巢;其余的杜鹃则占用苇莺等百余种小型鸟类的巢。
红脚隼| 图源网络
红脚隼占巢的方法通常是趁喜鹊离巢觅食时强行霸占,喜鹊归巢时虽奋力抗争,力图夺回,但终非猛敌红脚隼之对手,只好弃巢另建家园。据报道,红脚隼除用暴力占巢之外,有时也会在喜鹊巢中拉下许多粪便,迫使喜爱干净的喜鹊离巢而去。
杜鹃| 图源网络
杜鹃占巢的方法不像红脚隼那样诉诸武力,而是通过巢寄生(也称卵寄生)的方式来实现的。因为杜鹃既无筑巢的本领又无孵卵、育雏之天性。那如此又笨又懒的鸟为什么还能代代相传呢?原来它们有一套繁衍后代的绝招:繁殖期间,杜鹃常飞进别种鸟的巢中,借其体形和羽色及飞翔的姿态颇似鹰,把正在孵卵的“巢主”吓得仓皇飞逃,杜鹃就趁机从容地产下一枚卵于其巢中,然后飞去,待“巢主”回巢探视时,见敌害已去,其巢与卵完好无恙,惊喜之余,也不会辨别卵数,就重复安然孵化,无形中替代杜鹃尽孵卵之义务,成了未来的小杜鹃之“义亲”。由于杜鹃的胚胎发育迅速(只需13天左右),往往比“巢主”自己的子女先孵化出壳。刚孵出的杜鹃幼雏背部皮肤裸露无羽,有许多触觉小体,当其背部碰到“巢主”的卵或幼雏时,灵敏的触觉小体就会使杜鹃幼雏产生一种反射活动,本能地用背部和两翼把“巢主”的卵或幼雏(即其义兄弟义姐妹)统统推拱出巢外,直到没有异物刺激其背部皮肤的触觉小体为止,从而反客为主,霸占此巢,独享“义亲”(即巢主)的哺育。这可怜的“义亲”还不知其亲生子女已被残害,却把凶手当宠儿尽心喂养。足见筑巢、孵卵、育雏等复杂的行为并非鸟类的意识,仍属动物的本能。
上述表明货真价实的占巢之鸟是红脚隼和杜鹃。可是它们的大名非“鸠”。是否它们尚有带“鸠”字的别名呢?据中国古籍记载,杜鹃的古名有多种:《诗经·曹风》称之为“鸤鸠”;《说文解字》称之为“尸鸠”;《礼记·月令》称之为“鸣鸠”、“搏谷”;《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称之为“桑鸠”“布谷”;《本草纲目》称之为“鸤鸠”“鸣鸠”“拨谷”“郭公”。由此观之,“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此句中的“鸠”应是指“鸤鸠”(即杜鹃之类)。又据《礼记·月令》云:“仲春鹰化为鸠”;《禽经》注云:“仲春鹰化为鸠,仲秋鸠复化为鹰”。可见在中国古代,人们误将鹰类和鸤鸠视为同类动物。至此可以认为:占巢的“鸠”系指杜鹃或红脚隼,或兼二者,则成语“鹊巢鸠占”应解释为“喜鹊的巢被鸤鸠(杜鹃和红脚隼)占住”比较确切。
其实杜鹃占巢的现象早为我国古人所知。如杜甫诗云,“……我昔游锦城(指成都),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这就是杜鹃占居百鸟之巢、产卵寄孵以及“巢主”代孵代育的真实写照。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燕婷 简敏 陈友铃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及时告知,经核实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