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我院欧阳松应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联合发表研究成果

时间:2020-08-24浏览:2605


    近来,由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范围的流行,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感染了超过2000多万例病人,并造成了近80万人死亡。这一疫情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于动物源病毒跨种传播(例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的广泛担忧。实际上,2017年,我国华南地区一些大型养殖场也发生了一起新型冠状病毒(简称SADS-CoV)引起的疫情,并导致超过25000头仔猪死亡。引发该疫情的SADS-CoV与2002-2003年在华南地区最早开始流行的SARS-CoV具有同样的原始宿主-中华菊头蝠。

    鉴于该病毒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以及S蛋白在冠状病毒入侵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2020年8月20日,福建师范大学欧阳松应教授课题组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员课题组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 of the SADS-CoV spike glycoproteinprovides insights into an evolution of unique coronavirus spike proteins”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通过Cryo-EM解析了S蛋白3.55 Å的结构,并从结构层面系统的分析比较了冠状病毒S蛋白整体结构、N端结构域(NTD)和C端结构域(CTD)的结构及其进化谱系。

    冠状病毒S蛋白都以三聚体形态存在,依据其亚基的排列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交叉排列型(cross-subunit mode)和内嵌排列型(intra-subunit mode),其中前者的代表病毒为:β冠状病毒和γ冠状病毒,后者的代表病毒为α冠状病毒和δ冠状病毒,SARS-CoV 的S蛋白就属于典型的内嵌型排列模式。尽管α冠状病毒都采用内嵌型排列模式,但是在病毒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其NTD的类型和个数的不同,它又可以大概分为三类:只拥有1个NTD的α冠状病毒,这个NTD可以是一类NTD(subtype I NTD,例如:SADS-CoV),也可以是二类NTD (subtype II NTD,例如:HCoV-229E);拥有两个NTD的α冠状病毒,其中I类和II类NTD各一个(例如:HCoV-NL63,PEDV和FCoV)。因此,冠状病毒的NTD在进化过程,很可能以两种不同类型的α冠状病毒NTD做为祖先,分别进化的同时,也在某一时刻因发生重组而演变出具有两个NTD的α冠状病毒。其中一类NTD分别独立的进化为β和γ冠状病毒的NTD,二类NTD则独立进化为δ冠状病毒的NTD。对于CTD来说,依据其核心区β折叠层的数目可以分为两类: one-layerCTD和two-layer CTD。其中SADS-CoV属于前者,而其它α冠状病毒的CTD则属于后者。

    在进化关系上,α冠状病毒的one-layer CTD可能在进化过程中重组了类似于β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insertion domain)样结构并最终进化成β冠状病毒的CTD;其它α冠状病毒和δ冠状病毒的two-layerCTD经过演变最终进化为γ冠状病毒的CTD。综合NTD、CTD以及整个S蛋白的结构特征,文章认为SADS-CoV很可能也采用了经典的双受体结合识别系统,即NTD作为糖基受体,而CTD作为蛋白受体,共同完成病毒与宿主的识别过程。同时作者基于结构的比较分析,推测SADS-CoV利用其CTD作为受体识别区,并发现该病毒在逃避宿主免疫识别方面的几个特点,比如其S蛋白各亚基的堆积更加紧凑,同一亚基的NTD与CTD存在相互作用,CTD受体结合区域被一个糖基遮蔽等,这些结构特点的分析将为基于S蛋白的疫苗的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据悉,该工作由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欧阳松应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平研究员合作完成,欧阳松应课题组关洪鑫副研究员和生物物理所博士生王有望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jvi.asm.org/content/early/2020/08/13/JVI.01301-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876-4